“科普共创 探索无界”科普正能量创作者活动在京举办 2025年“网络科普联合行动”启动

工作动态 · 2025-03-03 10:42

2月22日,“科普共创 探索无界”科普正能量创作者活动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学会、地方科协、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创作者代表,通过生动鲜活的科普报告分享了新时代科普传播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经验。

多元对话:解锁科学传播“破圈密码”

科普正能量创作者活动以主题分享、圆桌对话等形式,呈现科学传播的多元可能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英泽在活动中指出,要用公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科学思想。他结合临床案例分享:“科普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建立科学家与公众的情感连接。”

河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纪峰以“中原文化的科学基因”为切入点,分享了发挥中原大地资源优势,推动构建全社会、全产业、全媒体互动大科普格局,以高质量科普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河南经验。

全国气象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朱定真以《科普何以“正”当时》为主题,从气候变迁的紧迫性切入,提出“科普要把握时代脉搏,在争议性议题中坚守科学理性”。他指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应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做到“态度正”,既要关注时事,同时也要重视国家战略需求和受众需求。

胜利油田短视频团队主创人乔晨分享“一分钟读懂油田”系列作品的创作心得,揭秘如何通过场景化叙事和可视化技术实现科普内容的“破圈传播”。

AI动画短片《山海奇镜》制作人陈坤带来“AI驱动的科学可视化革命”前沿分享,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普创作中的无限潜力。

圆桌热议:跨界融合与创新探索

科普创作要立足科学的同时又不局限于科学本身,实现形式、内容和创作者的跨界。围绕“科普共创,无界未来”主题,圆桌论坛环节,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名誉院长励建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自媒体“不刷题的郭教授”郭光普,“毛茸茸的星球”科学主理人、芯片工程师董珊等嘉宾展开热烈探讨。

励建安提出“科普应打破专业壁垒,让科学成为大众生活的语言”;王元卓认为“科普需要兼顾科学严谨和传播思维”;郭光普以自媒体账号“不刷题的郭教授”为例,强调“用趣味实验消解科学焦虑”;董珊则通过“毛茸茸的星球”科普IP,诠释“用情感共鸣传递硬核知识”的运营逻辑。

新程开篇:以创新之力点燃全民科学热情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于2022年正式启动。三年间,通过选题策划、作品优化、经费和技术支持,协助超过1000位创作者踏上科普创作之旅,完成5346部科普作品,收获了12亿次传播量。“这一路,我们见证了发之于民的创作热潮,开创了科普事业的多个精彩瞬间。”科普中国相关负责人介绍称,“通过创作培育计划,科普中国帮助创作者一步步探索着自己内容的边界,突破自我”。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科普法》公布施行,强调了科普的重要地位和目标方向,鼓励组织和个人利用新兴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同时鼓励新颖、独创、科学性强的高质量科普作品创作。今年,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全面升级,面向广大科普创作者发起“创作精铸行动”“达人特训行动”“聚力领航行动”三大行动。

最后,2025年网络科普联合行动在现场正式启动,科普中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新华网、光明网、央视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抖音、今日头条、快手、新浪微博、新浪新闻、知乎、哔哩哔哩、腾讯、网易、百度、爱奇艺、喜马拉雅等多家平台代表共同参与见证。今年的联合行动将在原有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面向全网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创作征集活动,激发全民科普热情,以更全面的内容形式、更充足的资源供给、更优越的创作环境,为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这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科普正能量创作者活动”圆满落下帷幕。科学传播正突破学科界限、媒介壁垒与社会圈层,在共创共享中实现科学精神的广泛弘扬,为行业树立了“大科普”理念的标杆。正如活动主题所言——唯有以开放之姿拥抱多元创新,方能让科学探索的边界永无止境。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协办,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的近200名科普爱好者参与现场活动。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供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