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十四届上海航天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宇航学会2019学术年会开幕式及特邀报告会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陨石学与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欧阳自远,以“中国的探月梦”为主题,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 报告会上,欧阳自远院士通过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图片和视频,讲述了中国的探月工程,介绍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过程和中国关于太阳系探测的设想。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展示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永不止歇的钻研精神。 欧阳自远介绍,中国为探测月球准备了35年,直到1993年探测条件基本成熟,才向国家请示是否可以实施,国家同意先行论证。第一阶段论证必要性和可行性,耗时两年;第二步论证发展战略及长远规划,花费两三年时间;第三阶段,论证技术要求是否都能满足,又需要研究两三年时间。再加上其他科研问题,前后一共论证了十年。 2004年1月23日,我国的探月计划第一次被批准了。欧阳自远简要介绍了“嫦娥工程”的情况:“嫦娥工程”不仅要建设与探月相关的全部基础设施,还要培养出一支工程队伍。截至目前,中国虽然发射了100多颗卫星,宇航员也成功飞上了太空,但我们始终没有摆脱地球的控制,一直是绕着地球转。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预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绝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嫦娥工程是中国人第一次设想离开自己的摇篮,因此其中的设计特别小心谨慎。 欧阳自远说,“嫦娥二号”其实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在一号圆满完成任务的情况下,二号于2010年也发射升空。有了经验“胆子大了”,直奔月球,原先花了13天,“嫦娥二号”只用5天就到了。 欧阳自远表示,“嫦娥三号”是2013年12月发射的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由四条腿的月球探测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月球车)两部分组成,两个部分都需要在月球软着陆。“按照我们的设计,探测器被月球捕获后开始调整轨道,在距月表15公里的时候到达指定地点的上空,即所谓的洪湾。着陆器在15公里高度开启发动机反推减速,进入缓慢的下降状态,到100米左右着陆器悬停,着陆器自动判断合适的着陆点。” 2018年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四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飞向太空。它的目的地是月球上永远背对地球的那一面,去实现世界首次月背软着陆及巡视勘察任务。 欧阳自远透露,今年年底将发射“嫦娥五号”,要实现月球着陆并采样返回;2020年,拟实现火星探测;未来,中国还要飞得更远。他说,中国探月工程有一个总的原则,凡是别人做过的,中国要做得更好;凡是别人没做过的,中国要开头做,未来中国还要“飞”得更远。(王毅俊 编辑:葛繁丽) 上海市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尹莉华 |
-
10-28
-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