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科研伦理不能只是“嘴上说说”
调查报告 · 2018-01-09 16:48
编者按 近年来,“转基因”“黄金大米”“受试者权益保护”等话题,引发人们对科学家、公众和政府等利益相关方在科研伦理方面的责任和角色的关注。为准确、客观了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科研伦理规范的认知和遵守状况,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中国科协组织了一次专项调查。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对该调查报告的深入解读,以飨读者。
“‘换头术’的痴迷者,请遵守伦理。”“如果没有在伦理方面做好准备,人类将来创造出来的就可能是怪物。”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伦理”也逐渐成为科研领域高频词。
我国科研人员对科研伦理道德的认知及遵守状况如何?中国科协最新的一项调研,是近年来对我国科研伦理水平较为全面的一次摸底。
课题组历时1年,对北京和武汉的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式定性访谈,并依托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组织了大规模抽样调查。共回收单位问卷324份,个人问卷12332份。
“总体来看,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同科研伦理的重要性,但遵守伦理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亟须加强。”参与这项调研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文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很多人搞不清科研伦理的范畴
“调查显示,我国科技工作者对于科研伦理的理解比较模糊和宽泛。”张文霞介绍,有超过一半的科技工作者把跟科技相关的所有正向词汇都归入科研伦理道德范畴。
如有61.6%和54.4%的人分别认为“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提高创新能力”属于科研伦理道德规范范畴,张文霞说,但学术界一般不将二者纳入。
“科研伦理是指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受试者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她说,主要包括受试者的权利保护、实验动物伦理、环境影响等方面。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雷瑞鹏教授持类似观点。“我们通常讨论的科研伦理指的是研究伦理,也就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引发的伦理问题,特别是临床试验中如何保护人类受试者的伦理规范和实践。”
以“换头术”为例,雷瑞鹏举例说,首先它在科学上的标准模糊不清,“在两具尸体上做实验,那么它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将来临床试验的风险也巨大。任何研究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研究的风险/受益评估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最终还是一个价值判断,科学上充满不确定性的不成熟研究也一定是不符合伦理的”。
近年来除科研诚信外最大的科研伦理失范案例是“黄金大米”事件。“用电击治疗网瘾也是典型的违反科研伦理行为,这种技术还不成熟,严格来讲,参与治疗的应该被称为‘受试者’而不是‘患者’。”张文霞认为。
伦理优先还是追求成果?这是个问题
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同科研伦理的重要性。九成科技工作者同意“如果忽略了科研伦理,科学研究可能会误入歧途”。
有意思的是,在认为遵守科研伦理很重要的同时,大家也承认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伦理道德水平总体不高,违反科研伦理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
2013年一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软课题项目资助的研究得出同样的结论:科研人员认为我国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科研伦理问题,生物医学领域、工程与材料领域以及化学领域的科研人员认为存在的伦理问题较多。
此外,近九成科技工作者认为违反科研伦理道德的行为具有很大危害性,但完全践行科研伦理道德的人较少。只有不到1/4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总是会“在项目方案设计和研发过程中,考虑研究所涉及的科研伦理问题”,约有1/4到一半的人会不考虑潜在风险而继续推进科研活动。
雷瑞鹏对此感受更深。“国际会议上经常有外国专家对中国科研伦理规范有疑虑,‘换头术’‘干细胞治疗’‘魏则西事件’等在国外的影响确实不太好。”
临床研究人员对伦理规范最了解
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伦理道德方面主要关注科研诚信问题,对其他科研伦理规范了解较少。数据显示,对科研诚信概念有所了解的占78%,而自认为对科研诚信之外的科研伦理规范了解较多的科技工作者仅占5%。
临床研究人员对科研伦理规范的了解度最高。“设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临床实验机构的医院都设有伦理委员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物临床实验机构主任李海燕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临床研究人员都知晓伦理审查这个程序,因为只有通过了伦理审查并得到伦理批准才能开展临床研究。”李海燕说,伦理审查的重点是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因无法保障受试者权益,或缺乏有效控制风险的措施而没有得到伦理批准的临床研究不在少数”。(科技日报北京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