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进展情况月报——第51期

创驱月报 · 2019-01-08 16:05

【内容提要】

 

福建省宁德蕉城首个国家级学会服务站引智工作初显成效;

 

浙江省发布《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管理和评价规范》省级地方标准。

 

【研究前沿】

人工智能技术与新型智能复合材料的深度融合

智能复合材料等先进复合材料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新材料方向,是支撑和保障智能制造、智能社会、机器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高端装备用的关键核心材料,也是实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和新一代国防尖端技术等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保障材料。

如何实现智能材料与专注于研发的通用型人工智能技术及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专用型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来实现智能材料及其结构的多功能一体化、实现智能制造,是目前急需突破的关键难点:

(1)研发新型智能传感/驱动一体化材料及其器件。基于智能复合材料的独特性,结合应用需求,需要研发大变形传感及其器件、传感驱动一体化的新型智能材料与结构。

(2)研究智能复合材料类似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系统控制的方法。智能控制的整套系统结构具有开放式、分级式以及分布式的特点,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大。

(3)研究智能复合材料-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系统的输入信号从头皮或脑皮层表面记录脑内神经元活动开始,主要通过电极来记录、放大、滤波以及数字化。

(4)研发具有自主学习、自处理、自适应调节等多功能智能材料及结构。基于传感/驱动一体化、神经网络智能控制与脑机接口的智能复合材料,研究智能材料使其具有类似人类的思维、学习、感知、响应、识别以及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在周围环境中学习,并根据周围情况结合经验、预测等数据快速下达任务指令,根据环境变化自主调整,以应对多种复杂情况。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认为,智能复合材料的独特性能将引领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方向,为未来构造、智能金融、智能交通运输业、智能服务业、智能医疗、智能建筑、家用智能机器人、智能工业体系等智能社会提供基础和保障。随着智能复合材料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进一步发展,朝着智能制造及智能社会的目标不断前进,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市场份额将大幅增加,在航空航天、土木、交通、新能源、柔性电子、生物医学、家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生活各方面实现智能化,为未来智能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建议】

我国工业酶制剂发展对策与建议

2014年我国工业酶制剂产量达116.57万吨,并保持10%年产量增长趋势,也已经发展出溢多利、尤特尔生化、昕大洋、新华扬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但总体来看,我国仍然属于“用酶大国,产酶小国”,市场份额仅占世界市场的5%,产业仍然存在研发投入不足,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缺乏;产品工艺落后,品种单一,产品应用范围窄等问题,需要迫切解决。

通过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组织专家调研,对我国工业酶制剂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1、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夯实技术创新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变化,依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中,明确了5大领域8个产业,其中在第四大产业生物农业产业“4.4.3特殊发酵产品与生物过程装备”中,明确提到工业酶制剂:包括纺织用酶、造纸用酶、洗涤用酶、制革用酶、化工用酶、能源用酶、食品用酶等工业酶制剂。临床诊断用酶、膳食补充用酶等特种和专用酶制剂都是重点发展的方向。因此,通过夯实微生物科技研发基础,提升我国酶制剂行业的研发实力,融合高校,企业等多种创新主体联合研发,构建具有一定规模和研究水平的酶制剂研发基地,制定并落实人才吸引政策,推动微生物,细胞分子学等领域的高级科研人员投身产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在世界酶制剂市场的竞争力做好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是我国酶制剂行业发展中最迫切的任务。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加大酶制剂研发的投入,设立科研专项,以应用为导向,融合企业、高校等多创新主体共同研发,集中攻关,打通酶制剂研发产业创新链条,形成我国自有的工业酶制剂技术体系,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研究水平的酶制剂研发基地,形成科研生产一条龙体系,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高我国在世界酶制剂市场的竞争优势。

2、改进监管和审批流程,加快新产品上市应用

加强各部门的协同,改进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尽快制定相关实施细则,促进新产品的应用,激发相关研发机构的对原创产品投入的积极性。在转基因食品来源的酶制剂审批方面,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如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等协同管理,高效批准对使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新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尽快公布《食品用转基因微生物(及制品)安全评价指南》,制定科学合理的提交的资料内容及审批流程。精简使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新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步骤,向行业及企业公布其明确的审批流程及对应的审批时限。

 3、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酶制剂行业高质量发展

(1)全链条布局酶制剂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结合基因组、大数据等技术,对微生物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建立我国酶基因资源库。研究酶制剂的固定化技术、分子修饰和改性技术,定向改造现有酶制剂的性质,研究定向酶解、多酶协调技术以及酶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等,构建工业酶高效表达系统。研发多种酶制剂产品,改进酶制剂生产工艺,全链条、系统性提高我国酶制剂研发和生产工艺水平,提高我国工业酶制剂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从我国工业酶制剂产业的实际出发,调整产品结构。尽快提高糖化酶、淀粉酶等我国现有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发现和开发特种用酶和专用酶,拓展酶制剂产品应用领域,尤其是我国亟需降能降耗降污染的传统工业领域,如制革、制浆等。只有调整产品结构,使之多样化,我国酶制剂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经验分享】

凝聚高端人才智力 助力蕉城创新发展--宁德蕉城首个国家级学会服务站引智工作初显成效

中国水产学会组织专家撰写《宁德市蕉城区水产业发展决策咨询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蕉城区海水养殖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蕉城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的策划,突出了陆海统筹、生态优先、三产联动、四化同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的“向陆基发展”、“向外海拓展”、“向国外发展”、“近海生态养殖”和 “三产融合、港海产城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集群、园区差异化发展”等产业发展策略,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对优化蕉城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创新性提出了三都澳海域“园区化”和陆基“集约化”产业发展与管理模式;推行的海上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工程化池塘养殖等养殖模式,均具有很好的技术成熟度和先进性;提出的蕉城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三大重点任务,全面翔实,针对性强;策划的“中国大黄鱼产业特色小镇”和“海洋牧场田园综合体”等重点建设项目特色鲜明,符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和现代渔业园区的基本产业特征;对推动宁德市蕉城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作用。

并于12月13日完成了咨询报告的专家审稿活动,审稿会由中国水产学会顾问刘雅丹主持,以厦门大学教授苏永全为专家组长,宁德大黄鱼首席专家刘家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郑国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明军等一批业界顶级专家为《报告》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相信此报告的出台,将为推进蕉城区经济发展,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确保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的总目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浙江发布《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管理和评价规范》省级地方标准

12月21日,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了DB33/T 2174-2018《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管理和评价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将于2019年1月2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管理和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基本职责、总体要求、立项管理、过程管理、绩效评价、改进和提升等内容,其中,绩效指标主要涵盖“学术交流、决策咨询、成果转化、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招才引智、科普宣传和其他服务”等方面。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有助于高质量、规范推进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的建设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推动浙江省助力工程取得更大成效。该标准由浙江省科协提出并归口,由浙江省标准化协会、浙江省科技咨询中心、嘉兴市科协、宁波市科协、绍兴市科协、浙江省农机学会、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学会、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等单位共同编制完成。该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适用于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管理和第一、第二、第三方评价。

【创驱动态】

 12月4日,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吴兴协同创新服务站,就提升童装企业创意设计能力,组织了童装企业产品设计专题培训会和专企对接会。

 12月5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宁波服务站成功举办宁波市第十届学术大会现代信息分会。

 12月5日,绍兴市学会服务站在中国科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绍兴分中心召开年终总结座谈会。

 12月6日,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瑞安举行工作会议暨助力瑞安汽车高端部件产业创新驱动工程启动仪式。

 12月6日,中国林学会在青岛成立森林防火及装备国家创新联盟。

 12月7日,江苏省科协与中国测绘学会在南京签署了《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合作协议》。

 12月7日,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组前往温州市鹿城区参加“服务鹿城鞋业智能制造研讨会”,并签署创建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学会工作站合作协议。

 12月7日,《温州日报》头版头条,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个国字号创新联合体落地运营”为题,报道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对接“乐清电气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浙江省科协助力温州苍南塑编产业改造提升学会企业联合体”“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对接瑞安汽车高端部件产业创新发展服务站”三个助力工程示范项目的工作。

 12月7日,南充市科协赴南京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活动,成功引进中国科学院陈国良院士及其团队在南充建立大数据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

 12月8日,《浙江日报》头版,以《嘉善构建全国首个标准化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关爱基层从“心”做起》为题,报道了“浙江省科协助力嘉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这一助力工程示范项目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嘉兴市委的批示肯定。

 12月8-9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泰州市科协等承办的2018中国机器人技能大赛暨智能检测与运动控制论坛在泰州科技馆举办。

 12月9-10日,杭州市科协组织博士服务团专家一行9人,分赴淳安县大山深处开展科技为民服务活动。

 12月12日,在赣州国际企业中心召开企业科协联盟成立大会,近百家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及企业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了大会。

 12月13日,江西省科协系统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推进会在宜春市召开。

 12月14日,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在宜春举行宜春服务站授牌仪式。

 12月15日,安徽芜湖市无为县召开第二届科技创新大会。会上进行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院士工作站,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朱蓓薇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

 12月19日, 中国金属学会与新余市科学技术协会签署“中国金属学会新余工作站共建协议”,将于2019年根据新余市钢铁产业的需求,举行工作站(服务站)挂牌仪式,并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咨询服务工作。

 12月20日,在南京召开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江西宜春锂电论坛。会上签订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与宜春市科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合作协议》、《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锂电产业论坛落户宜春合作协议》。

 12月20日,陕西省林学会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服务站在咸阳市挂牌。

 12月21日,由中国流行色协会、嘉兴市科协主办的2019中国(嘉兴)集成装饰产业色彩流行趋势发布会在嘉兴盛大开幕。同时举行了中国流行色协会嘉兴市秀洲经济开发区服务站揭牌仪式。

 12月22日,宁波创新助力学会企业联合体举办以“高端制造,助力宁波”为主题的浙江省2018高新材料技术论坛。

 12月24日,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用金属材料分会在慈溪服务站举办“医用金属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发展趋势”专题研讨会。

 12月25日,辽宁省科协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进行交流座谈,寻求科技合作。双方就汽车轻量化技术推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建设、汽车制造人才培养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12月26日,温州市机电产业创新联合体组织海外专家团队赴平阳、永嘉企业开展调研。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