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进展情况月报——第41期

创驱月报 · 2018-11-02 16:31

【编者按】

为认真落实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发展新格局,反映科技领域重点进展、产业发展焦点问题,反映学会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工作动态,发挥学会在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政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全国学会积极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科协探索方案,从本期起对《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月报》进行升级改版,主要设置研究前沿、专家建议、技术应用、难点探析、案例分享、创驱动态等栏目,努力实现从信息收集向建言献策转变。

【研究前沿】

“聚集诱导发光”——颠覆经典的发现

发光材料通常在聚集态或者固态下使用, “聚集猝灭发光”(ACQ)现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光材料的应用范围,成为制约研究的魔咒。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AIE)这一光物理领域的新概念,即一种与ACQ截然相反的现象,分子在聚集状态下发光反而更强,从而推开了发光材料领域一扇全新的大门,开辟了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引领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全新领域。这一成果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据了解,全世界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00家科研机构的科学家进入该研究领域,所发表的论文总引用次数已经超过10万次,近两年每年新增的SCI级相关论文数均超过1000篇。2016年,AIE材料及相关研究先后被英国《自然》杂志、美国权威媒体进行亮点介绍,AIE纳米材料被认为是“支撑即将来临的纳米光革命的四大纳米材料体系之一”。

据介绍,该团队已经在活体动物上进行了实验验证,今后将联合医学专家、生物学家、产业界进行更多探索,改善AIE材料性能,推进产业化应用。

【专家建议】

加快推进蒸发冷却技术推广应用

为加快推动蒸发冷却技术在蓄能等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汇集周孝信院士、饶芳权院士、夏长亮院士等42名专家意见,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蒸发冷却技术尽快产业化”的建议》。建议认为:蒸发冷却技术具有安全可靠性高、换热效率高、节能降噪以及易维护等诸多优势,在水力发电设备上的工程应用成熟,是一种国内独有、国际领先的电气装备高效冷却技术。推广该技术在抽水蓄能机组上的应用,顺应当前新一代能源革命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当前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的转型战略,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国战略、提升我国电力装备技术优势的有力抓手。建议广大用户、设计院和制造单位积极参与该项技术成果转化;建议国家相关部委、行业主管部门制订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建议应用单位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招标规范时,研究蒸发冷却技术推广应用计划和方案,加快推进蒸发冷却技术推广应用。

蒸发冷却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顾国彪院士团队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出的一种利用绝缘有机工质相变换热的高效冷却技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其工程应用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应用】

“平行制造”——平行科技理论在纺织鞋服产业的生动实践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的平行智能理论启发了诸多领域,其中包括纺织品服务传统产业。

中国是服装和鞋类生产大国,从业人口众多,但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大量鞋服行业的订单被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纺织鞋服产业制造出现了空心化趋势。在此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如何用平行科技的思维去做智能制造,慈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公司以平行科技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和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把虚拟的云端工厂与高度自动化的实体工厂进行映射和融合,构建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全球化分布式生产管理平台,使纺织鞋服产品的大规模柔性生产成为可能,既提升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用工人数大大减少。该项目已被工信部列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在平行科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平行制造,需要实现研发的数字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信息化,以及决策的数据化。在“云制造”平台上,基于大数据对流行趋势进行预测,安排生产排单、原料采购,提升工厂效率。同时,把生产过程中数据提炼出来,在云端形成知识库,再来指导工作现场的机器干活,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难点探析】

推动我国渔业生态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和品牌化

我国属于水产养殖大国,但渔业产业总体存在从业门槛低,规模化程度低,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上较随意等特点,这成为阻碍提升我国渔产品质量的主要瓶颈问题,造成了近年来水产养殖产量一直处于零增长水平。

中国水产学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成永旭针对水产养殖模式提出建议:转化和调整养殖结构和方式,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生态养殖道路,如调整原来的常规高产鱼养殖模式为河蟹养殖等具有净水和保水的渔业生产模式,使生态和养殖协同发展。我国渔业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重点、典型的渔业产业,要建立国家级的产业生产示范基地,真正在全国起到产业引领的推动作用;对典型产业一二产发展基地,除必须具备常规的条件外,更要具有良好的产学研平台功能,如科研设施,标准化实验池塘等产学研工作的开展条件。另一方面要克服产学研合作“两张皮”的问题,一些科研难题常常存在产业方面追求效益,科研方面追求成果的实际问题,合作容易出现矛盾。

【案例分享】

以科技智库助力汕头市印染企业园区建设

未来纺织工业产业革命必然要依靠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新兴科技革命来带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充分发挥科技智库作用,先后8次组织专家团队赴广东省汕头市开展调研、对接,经过专家论证、征求企业意见,最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高质量完成了《潮南纺织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入园企业技术指导方案》等三个方案。

根据园区土地使用面积有限,又要满足尽可能较多地安排企业入园,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拟入园区企业进行详细摸底调查,确定是否符合入园条件,优先引进少水少碱、智能化、效率高、流程短的先进环保生产装备,提高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在制定企业使用土地分配方案时,设计了标准厂房和自建厂房两种方式,得到了汕头市潮南区辖区132家纺织印染企业的一致认同。2017年底,潮南区人民政府已经根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制定的企业整体迁入园区方案开始建设标准厂房。

【创驱动态】

1月31日-2月1日,中国金属学会组织专家与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兴化市戴南镇3家不锈钢制品生产企业和丹阳市飞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调研对接,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就企业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2月1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应邀出席宁波市城市规划学会举办的“新时代新征程”宁波城乡规划学术报告会,并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宁波服务站”授牌。

2月1日,芜湖市高度关注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机器人产业(芜湖)创新助力学会企业联合体已在芜湖成立;各县区等载体单位将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作为重要工作扎实开展;加大经费支持,创驱专项经费由20万调整为100万。

2月2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与四川遂宁市经济开发区开展对接,从助力遂宁产业转型发展、筹备建立遂宁市智能制造学会以及开展光伏扶贫等方面进行对接交流。其中,高端人才引进、专业技术培训、先进成果转化、科技成果鉴定、推动产学研合作等具体事宜已初步达成意向。

2月5日,福州市科协积极对接福建有建立院士工作站意愿的企业,了解企业技术、人才需求。福建瑞璞牡丹集团与中国农业大学尹伟伦院士在牡丹种苗培育方面达成合作意向;福建奋安铝业提出,希望在“铝合金工业材技术研发”上寻求与院士专家的合作。

2月5日-6日,鹤壁市科协邀请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分会专家组一行调研对接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对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情况实地了解后,专家组围绕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主题,对该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运营体系建设、企业和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循环农业等方面提出了详细指导意见。

2月6日-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推荐的“商用航天产业化项目”经过前期对接,苏州市有关部门拟在张家港市遴选初步具备项目实施基础条件的制造企业作为该项目主体装备生产和总成的合作方,并对相关企业进行现场考察。

2月9日,宁波市林业乡土专家联盟成立。联盟依托中国林学会宁波服务站和宁波市林学会专家资源,对内服务林农,对外服务市场,成为打通林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生力军,既为社会提供了安全、丰富的产品,也为林业从业人员提供了技术帮扶。

2月23日,中国科协海智专家、吉林省侨联特聘专家、安徽省大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高继明一行,应吉林省四平市科协邀请,先后到吉林省兴宝农业科技园、梨树县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棚膜园区、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四平分中心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各园区棚膜蔬菜种植技术、土壤改良、修复,作物轮耕措施等情况并对各园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