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开展科普条例宣贯工作经验交流

经验探索 · 2024-07-12 17:25

7月11日,由浙江省科普联合会、绍兴市科协共同主办的《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宣贯工作经验交流暨绍兴市科普护照研学打卡行动启动仪式在绍兴科技馆举行。

来自浙江省科协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体的成员基地代表,中国诗歌学会金声朗诵宣讲艺术团成员,绍兴各区、县(市)科协代表,优秀科普教育基地代表齐聚绍兴科技馆,围绕“如何做公众易于理解的科普”话题,共同探索《浙江省科普条例》的宣贯实践。浙江省科协科普部和全省各地市科协组织了600多位宣讲员在线观看活动。

“科普”两字辩证统一,“科”和“普”是一对兄弟,如何处理其中的矛盾,把硬知识软化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需要多方力量继续探讨实践。正如《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第二十八条所言:鼓励和支持单位、个人创作科普作品,建设高水平科普创作中心,丰富科普作品形态,推广优秀科普作品。硬核知识软化的科普,也是一种作品形态丰富的体现。

来自彩虹人生青年理论宣讲工作室的张伊菡围绕主题“硬核知识需要软化”展开思考:“一个好的科普不一定是专业知识非常完善、硬核的,但一定是一个大家都能听懂都能理解的科普,要做到人人都是科普的受惠者、人人都是科普的参与者。” 硬核知识需不需要软化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具有硬核知识的前提下,适当的软化才更利于科普传播的实现。

用大家听得懂、接地气的方式将科普,让科普走近公众,离不开科普形式的创新。中国诗歌学会金声朗诵宣讲艺术团的项政安通过自创歌曲,结合科普条例第十五条、第三十条改编了一首歌,向大家科普防洪减灾的知识,不仅将理论和诗歌朗诵艺术进行结合,更创新探索了科普传播方式,加深大家对防洪减灾知识的印象。

绍兴评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方天也将科普进行了创新,他结合绍兴评话非遗,用科普脱口秀的形式,围绕科普条例第二十六条中有关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内容,让大家了解到陈建功旧居作为绍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带给年轻人耳濡目染的长远影响,为科普工作打通最后一公里。

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大家能从实践中切身感受科技的力量。

科普条例第四十四条,对云计算工程师、来自阿里云的曹林特别有意义。四十四条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自觉承担科普责任,提升科普能力,而且“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曹林说,阿里对他的科普公益特别支持,并成为了阿里员工公益“向天空出发”公益幸福团团长、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

从21年发射探空火箭“铅矿小学一号“,到24年沈括科技天文台正式开馆暨国内首个具备无线电教学、卫星云图接收、中国空间站及卫星高精度观测、行星成像、深空拍摄、流星监测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公益科普实践基地正式投入使用,阿里“向天空出发”团队一直在努力守护着普通人仰望天空的梦想。曹林说:“我们相信,仰望天空是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权利。”

卫生健康、网络通信等是群众最关心的知识。尤其是卫生健康,《浙江省科普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五条、第三十七条等多处都指明健康科普的重要性,第三十七条还针对如何开展老年人的科普工作提出了具体有效的措施。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探讨了医疗服务中医患之间沟通效率的问题,为当下健康科普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解决思路。他认为,条例所要求的全社会都要“参与”科普,就应该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科普的第一责任人开始。

为做好《条例》宣贯工作,活动现场还进行了《条例》宣贯培训。浙江省科普联合会相关负责人系统介绍了《浙江省科普条例》出台的背景意义和总体条例内容。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从方法学的角度,结合半年来带领宣讲员宣讲科普条例的经验,围绕科普条例宣讲要“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绍兴市科普护照研学打卡行动启动和出征。从7月11日起,青少年们可以在绍兴41家科普教育基地打卡,开展互动式、探究式科普研学活动,感受科学文化魅力。

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浙江广电集团主任播音员王维琳,绍兴传媒集团资深节目主持人吴晓华带来朗诵《等待——致敬科学家精神》,与现场共同感受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热忱。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科普联合会、绍兴市科协共同主办,绍兴科技馆承办。浙江省科普联合会相关负责人、绍兴市科协主要负责人和蛟龙号首位女科学家唐立梅出席活动现场。(浙江省科普联合会、绍兴市科协)

浙江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邹冰洋 

相关链接